7 生产过程 8iQ8s;@S&>
7.1 制定生产操作规程 xA/Ein0
7.1.1 工厂应根据本规范要求并结合自身产品的生产工艺特点,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及岗位操作规程。 &V"9[
0
生产工艺规程需符合保健食品加工过程中功效成分不损失、不破坏、不转化和不产生有害中间体的工艺要求,其内容应包括产品配方、各组分的制备、成品加工过程的主要技术条件及关键工序的质量和卫生监控点,如:成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时间、pH值、中间产品的质量指标等。 Q6%dM'fR
岗位操作规程应对各生产主要工序规定具体操作要求,明确各车间、工序和个人的岗位职责。
vf}.)
7.1.2 各生产车间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应按照生产过程中各关键工序控制项目及检查要求,对每一批次产品从原料配制、中间产品产量、产品质量和卫生指标等情况进行记录。 @,kR<
1
7.2 原辅料的领取和投料 $1KvL8
7.2.1 投产前的原料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核对品名、规格、数量,对于霉变、生虫、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不得投产使用。凡规定有储存期限的原料,过期不得使用。液体的原辅料应过滤除去异物;固体原辅料需粉碎、过筛的应粉碎至规定细度。 Ct@O S227x
7.2.2 车间按生产需要领取原辅料,根据配方正确计算、称量和投料,配方原料的计算、称量及投料须经二人复核后,记录备查。 wB%N}bi!
7.2.3 生产用水的水质必须符合GB 5749的规定,对于特殊规定的工艺用水,应按工艺要求进一步纯化处理。 ';,Rq9-'
7.3 配料与加工 ;cpQ[+$nKp
7.3.1 产品配料前需检查配料锅及容器管道是否清洗干净、符合工艺所要求的标准。利用发酵工艺生产用的发酵罐、容器及管道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处理后,方能用于生产。每一班次都应做好器具清洁、消毒记录。 0Tp,b (;n
7.3.2 生产操作应衔接合理,传递快捷、方便,防止交叉污染。应将原料处理、中间产品加工、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清洁、消毒、成品包装和检验等工序分开设置。同一车间不得同时生产不同的产品;不同工序的容器应有明显标记,不得混用。 ']Z1n b
7.3.3 生产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一般生产区与洁净区的不同要求,搞好个人卫生。因调换工作岗位有可能导致产品污染时,必须更换工作服、鞋、帽,重新进行消毒。用于洁净区的工作服、帽、鞋等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每日更换,并且只允许在洁净区内穿用,不准带出区外。 `bAOhaB,/
7.3.4 原辅料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物料通道进入。凡进入洁净厂房、车间的物料必须除去外包装,若外包装脱不掉则要擦洗干净或换成室内包装桶。 6v1F.u
7.3.5 配制过程原、辅料必须混合均匀,物料需要热熔、热取或浓缩(蒸发)的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中间产品需要调整含量、pH值等技术参数的,调整后须经对含量、pH值、相对密度、防腐剂等重新测定复核。 =hAH6
C
7.3.6 各项工艺操作应在符合工艺要求的良好状态下进行。口服液、饮料等液体产品生产过程需要过滤的,应注意选用无纤维脱落且符合卫生要求的滤材,禁止使用石棉作滤材。胶囊、片剂、冲剂等固体产品需要干燥的应严格控制烘房(箱)温度与时间,防止颗粒融熔与变质;捣碎、压片、过筛或整粒设备应选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材料制作,并定期清洗和维护,以避免铁锈及金属污染物的污染。 B QxU~s
7.3.7 产品压片、分装胶囊、冲剂、液体产品的灌装等均应在洁净室内进行,应控制操作室的温度、湿度。手工分装胶囊应在具有相应洁净级别的有机玻璃罩内进行,操作台不得低于0.7m。 %Eq4>o?D
7.3.8 配制好的物料须放在清洁的密闭容器中,及时进入灌装、压片或分装胶囊等工序,需储存的不得超过规定期限。 oj$^87KX
7.4 包装容器的洗涤、灭菌和保洁 ~[*\YN);
7.4.1 应使用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规定允许使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洗涤剂、消毒剂。 hO?RsYJ.F
7.4.2 使用的空胶囊、糖衣等原料必须符合卫生要求,禁止使用非食用色素。 b~Q8&z2
7.4.3 产品包装用各种玻璃瓶(管)、塑料瓶(管)、瓶盖、瓶垫、瓶塞、铝塑包装材料等,凡是直接接触产品的内包装材料均应采取适当方法清洗、干燥和灭菌,灭菌后应置于洁净室内冷却备用。贮存时间超过规定期限应重新洗涤、灭菌。 c|hT\1XR,
7.5 产品杀菌 QA"mWw-Ds
7.5.1 各类产品的杀菌应选用有效的杀菌或灭菌设备和方法。对于需要灭菌又不能热压灭菌的产品,可根据不同工艺和食品卫生要求,使用精滤、微波、辐照等方法,以确保灭菌效果。采用辐照灭菌方法时,应严格按照《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控制辐照吸收剂量和时间。 |,)=-21&;
7.5.2 应对杀菌或灭菌装置内温度的均一性、可重复性等定期做可靠性验证,对温度、压力等检测仪器定期校验。在杀菌或灭菌操作中应准确记录温度、压力及时间等指标。 "j*{7FBqk
7.6 产品灌装或装填 ~jOn)jBRZ
7.6.1 每批待灌装或装填产品应检查其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计算产出率,并与实际产出率进行核对。若有明显差异,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合理解释并确认无潜在质量事故后,经品质管理部门批准方可按正常产品处理。 4n5r<?rY
7.6.2 液体产品灌装,固体产品的造粒、压片及装填应根据相应要求在洁净区内进行。除胶囊外,产品的灌装、装填须使用自动机械装置,不得使用手工操作。 m]"13E0*x
7.6.3 灌装前应检查灌装设备、针头、管道等是否用新鲜蒸馏水冲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X!no; {
7.6.4 操作人员必须经常检查灌装及封口后的半成品质量,随时调整灌装(封)机器,保证灌封质量。 kaG@T,pH(
7.6.5 凡需要灭菌的产品,从灌封到灭菌的时间应控制在工艺规程要求的时间限度内。 '2=$pw
7.6.6 口服安瓿制剂及直形玻璃瓶等瓶装液体制剂灌封后应进行灯检。每批灯检结束,必须做好清场工作,剔除品应标明品名、规格、批号,置于清洁容器中交专人负责处理。 H5J1j*P<d
7.7 包装
+ _"AF|
7.7.1 保健食品的包装材料和标签应由专人保管,每批产品标签凭指令发放、领用,销毁的包装材料应有记录。 zxhE9 [`*e
7.7.2 经灯检及检验合格的半成品在印字或贴签过程中,应随时抽查印字或贴签质量。印字要清晰;贴签要贴正、贴牢。 N:%
}KAc
7.7.3 成品包装内不得夹放与食品无关的物品。 aEvW<jHh
7.7.4 产品外包装上应标明最大承受压力(重量)。 i[7<l&K]
7.8 标识 >Y8\I
7.8.1 产品标识必须符合《保健食品标识规定》和GB 7718的要求。
qC4Q+"'
7.8.2 保健食品产品说明书、标签的印制,应与卫生部批准的内容相一致。 W^8MsdM
8 成品贮存与运输 AR?1_]"=
8.1 贮存与运输的一般性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4881的要求。 O+ghw1/
8.2 成品贮存方式及环境应避光、防雨淋,温度、湿度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并避免撞击与振动。 $Si|;j$?
8.3 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产品应采用相应的冷藏措施,并以冷链方式贮存和运输。 rZ:-%#Q4
8.4 非常温下保存的保健食品(如某些微生态类保健食品),应根据产品不同特性,按照要求的温度进行贮运。 4qvE2W}&
8.5 仓库应有收、发货检查制度。成品出厂应执行“先产先销”的原则。 U@:h';.
8.6 成品入库应有存量记录;成品出库应有出货记录,内容至少包括批号、出货时间、地点、对象、数量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回收。 d]r?mnN W
9 品质管理 N;mJHr3[F
9.1 工厂必须设置独立的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品质管理机构,直属工厂负责人领导。各车间设专职质监员,各班组设兼职质检员,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品质监控体系,负责生产全过程的品质监督。
AQm#a;
9.2 品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tYUg%2G
9.2.1 品质管理机构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品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Lc! t
a)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不合格品的管理制度; 8z)J rO}
b)原料鉴别与质量检查、中间产品的检查、成品的检验技术规程,如质量规格、检验项目、检验标准、抽样和检验方法等的管理制度; #I}w$j
i
c)留样观察制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uN q^Ch
d)生产工艺操作核查制度; 8;y\Ln?B
e)清场管理制度; THy{r_dx
f)各种原始记录和批生产记录管理制度; MmH(dp+
g)档案管理制度。 &Pe[kCO]
9.2.2 以上管理制度应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和检查。 n'9&q]GN|
9.3 必须设置与生产产品种类相适应的检验室和化验室,应具备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所需的房间、仪器、设备及器材,并定期鉴定,使其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4vyJ<b
9.4 原料的品质管理 0,1)Sg*
9.4.1 必须按照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设质检人员,逐批次对原料进行鉴别和质量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ZsN3 MbY
9.4.2 要检查和管理原料的存放场所,存放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场所不得使用。 Sh(XFUJ
9.5 加工过程的品质管理 sWFw[Y>
9.5.1 找出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卫生关键控制点,至少要监控下列环节,并做好记录。 :Fdk`aC
9.5.1.1 投料的名称与重量(或体积)。 d=/a{lP\
9.5.1.2 有效成份提取工艺中的温度、压力、时间、pH等技术参数。 zTg&W7oz
9.5.1.3 中间产品的产出率及质量规格。 q],/%W
9.5.1.4 成品的产出率及质量规格。 O4T_p=Xc
9.5.1.5 直接接触食品的内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 B+lnxr0t
9.5.1.6 成品灭菌方法的技术参数。 =' &TqiIv"
9.5.2 要对重要的生产设备和计量器具定期检修,用于灭菌设备的温度计、压力计至少半年检修一次,并做检修记录。 SOeRQb'
9.5.3 应具备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并定期对关键工艺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净化度等指标进行监测。 D`
NQEt"(
9.5.4 应具备对生产用水的监测能力,并定期监测。 02q*z>:^
9.5.5 对品质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迅速查明原因做好记录,并加以纠正。 E[tEW0ub
9.6 成品的品质管理 ;xjw'%n,
9.6.1 必须逐批次对成品进行感官、卫生及质量指标的检验,不合格者不得出厂。 /^b=| +Do
9.6.2 应具备产品主要功效因子或功效成份的检测能力,并按每次投料所生产的产品的功效因子或主要功效成份进行检测,不合格者不得出厂。 Df0m
9.6.3 每批产品均应有留样,留样应存放于专设的留样库(或区)内,按品种、批号分类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jT:kk
9.6.4 应定期作产品稳定性实验。 v:u=.by99
9.6.5 必须对产品的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进行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LAv!s/ O$=
9.6.6 检查和管理成品库房存放条件,不符合存放条件的库房不得使用。 U[c^xz&
9.7 品质管理的其他要求 a'YK1QX
9.7.1 应对用户提出的质量意见和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详细记录,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并作记录备查。 j(];b
+>
9.7.2 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设有档案柜和档案管理人员,各种记录分类归档,保存2~3年备查。 H]&^>Pvh
9.7.3 应定期对生产和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生产和管理中的各项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进行验证。对检查或验证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产品的生产质量情况。 k{.`=j
10 卫生管理 j$}W%ibj
工厂应按照GB 14881的要求,做好除虫、灭害、有毒有害物处理、饲养动物、污水污物处理、副产品处理等的卫生管理工作。 S '%!KGVe
+4m~D`fqt[
UN7J6$!Cx7
("
ulL5
V]0~BV
.lIkJQ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