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084) %
Tc P[<
\0K3TMl)J
摘要:探讨了“接地电阻”名称之来源,用科学方法论评审其定义之缺陷,实践表明,这个物理量是不可能获得确定值的,在工程技术上采用它,既无科学根据又造成极大损失及危害。 m :6.
关键词:接地电阻 欧姆定律 科学试验 /dT
7:x*
7Wd}H Z
1.引言 K>!+5A$6i
2002年7月10日杨振宁、沈元壤等4位学者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评审报告》指出:“应牢记科研大学必须是以教学为主,科研为次。”“每位教授都必须每学期授课,促使教研合一。鼓励科研出色的教授讲授基础课。”“整顿课程内容及课程安排,充实基础课。”不久,杨振宁以82岁高龄在清华物理系为大一学生讲普通物理课,以身作则做出典范,这恰恰是老清华物理系26年内(1926~1952年)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大科学家辉煌成就的最重要原因。[1][2] G5C=p:o{/
1981年2月21日任之恭向邓小平提出:“在中国的大学中,我们绝对必须把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结合为一个整体,后者瑞太狭窄地在它们本学科内专门化,常常忽视了基础科学的作用和重要性。”邓小平接受建议,下令清华立即按任之恭建议恢复已撤销30年之久的物理系[3][4],刘达校长完全赞成,可是却被一些搞了一个“现代应用物理系”。1995年底顾毓琇致函虞昊:“为纪念历史,发展前途,进入21世纪,有恢复‘物理系’原名之必要。”附上一封致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信:“母绞现设有‘现代应用物理系’,惟念科学之‘基础’较‘现代应用’更为重要,可否建议恢复‘物理系’原名……‘两弹一星’均有清华‘物理系’校友作主要贡献。因此,如何‘应用’乃在‘基础’科学之重视。此事与清华进入21世纪为世界第一流大学有关。”[5]这两信后来转给江泽民,后来清华大学恢复了物理系。 In[!g
@X _<y
作者认为杨振宁、任之恭、顾毓琇等八、九旬老学者的识见不仅对高校教育质量大有益,“老马识途”弥足珍贵,而且反过来,对科技事业的益处更多,老清华黄金年代的实践早已作出证明,故一些研究中国科技史者称老清华物理系创建人叶企孙为“中国现代科技大厦的总设计师”、“两弹一星鼻祖”。《清华大学学报》可不可以贯彻这几位国际大师的识见,闯出一条创新路子,教研合一,重视基础。 tWBfIHiha
本文可说是作为这个思路的一个探索,抛砖引玉。从普通物理这门基础课的一个课程内容之一的欧姆定律的研究出发,探讨教学。又把这个研究联系应用科技的实际状况和实践的后果,从而开辟一项工程技术的科学研究方向,有助于解决当前防雷科技上困惑百年的亟待解答的课题。 k&|#(1CFY
2.研讨“接地电阻”的重要价值 L7\rx w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简称IT)的雷灾防护成为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31条强调“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这种强制性防雷要求中最具体又可操作的就是楼房建筑的“接地电阻”的测定,各地防雷中心按国家标准GB50057-94规定的接地电阻允许值来判断被测的建筑是否合格。某企业用气象主管机构推荐的仪表测得的接地电阻值超过允许值,按规定必须停业整顿,重修接地工程以降低接地电阻值。这家大企业仅停工一项每天就损失百万元。足见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及其测定的重要性。该企业的高工透露:“以往所用的仪表测得的阻值低于允许值,两种仪表的读数差异很大、究竟哪个读数是正确可信的?”[6]10年来查阅众多讲授接地的书刊文章,才发现已使用百年的“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本身存在学术上严重错误!当今以万计的防雷中心人员拿着各种所谓的地阻测定仪对各城市以千万幢计的楼房执行气象法赋予的检测任务,合格与否就凭防雷中心一句话,仅此一项费用的付出就以亿万计!能否确保防雷,无人能回答! Ukf4Q\@w
3.接地电阻这个名称的探讨 |OgtAI9
“接地电阻”这个名称起源于电阻,电阻有很多种,如欧姆电阻、半导体电阻、漏电阻……等等,为此需先追溯电阻这个名称。糨怀欧姆定律同时出现,欧姆定律同时出现,欧姆定律的表示式为U/I=R,是以金属导线作导电材料进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结果,R是不随电压U与电流强度I而变的恒量,在给定温度下,只与材料的性质、长度及截面积有关,欧姆把这个比例常数称为电阻。这就是电阻这个名称的起源。 EWcqMD]4u
V^v?;f?
欧姆定律适用的范围是金属材料,它表述的是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恒成正比这个关系。如果把上述公式作为物理量电阻的定义,R就不一定是恒量了,可以随U或I而变,R是I的函数,可以是非常复杂的函数,半导体、气体、晶体等大都如此。不管函数多么复杂,这样定义的物理量总能准确测定,不因人而异,所以这个定义是科学的。 j %3wD2 l
但是派生出来的名称就不一定了,有的可以准确测定,没有人为的任意性,有的则完全不合乎科学准则,有极大的人为任意性,最突出的就是接地电阻。 +,"O#`sy<
B) 5QI
不妨查阅《英汉物理学词汇》,这是陆学善、龚祖同、张文裕、何泽慧……等中科院著名资深院士编译的,审定人是以严谨闻名的资深院士王竹溪,他是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作研究生时的导师。此书有“接地”“接地线”“接地电极”等名词,也有“漏电阻”“接触电阻”等名词。唯独没编入“接地电阻”这个名词。[7]为什么? OoG Nij
/o$C=fDF
再查看一些有声誉的著作中接地电阻的定义吧。《辞海》[8]的定义是:“接地体对地电阻和接地引线电阻的总和,数值上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这个定义在用词上比较谨慎,与电阻的定义紧密衔接,但是实践上难以操作。回避了测量上的疑难问题。 4#dS.UfI
_m;H$N~I#
某著名重点大学出版的专业教科书这样写道:“人们把接地点电位U与接地电流I的比值定义为接地电阻R,R=U/I”[9]它几乎与电阻的定义相似,却用辞不慎,基础物理概念上出现混淆,U本来用表征电压,即电位差,这里却说成电位了。 W7\s=t\
最近全国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国家标准,广泛收集世界各国的术语,经过比较后,提出了一个草案,对接地电阻(ground }K
rQPg
resistance)采用的定义是:“接地极与零的远方接地极之间欧姆定律电阻。”(见文献[10]的附录3)从措辞上看似乎比上两定义更严谨,但没有可操作性,不科学。 *bOgRM[
2001年8月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日本的专著《接地技术与接地系统》,[11]可说是这方面科技专著中比较严谨详尽的。定义比较接近可操作性:“当一个接地电极,以接地电流I通入这个电极,电极的电位就比接地电流流入前的电位升高U。就把U/I作为那个接地电极的接地电阻。”也就是R(Ω)=U(V)/I(A)。他在给出这个定义时还带有两个附加条件,批出测量时若不注意这些附加条件,测量就欠准确了。可是实际测量却不可能满足附加条件。 )BJ Z{E*
4.以科学方法论审查“接地电阻”的定义 ?}mbp4+j
[
科学上的理论、概念、定义都须经科学方法论的审查。1974年某伟人接见李政道,要他讲讲他获诺贝尔奖的那个发明,李的回答是:“我们没有什么发明,就是通过实验得出结果,通过结果求得了解,又想能不能另外做一些新的实验来校正原来的想法,实验的结果又修改想法,反复不断地进行。从实验开始,引出理论,进行解释和猜想,又进行实验。”[12]精辟地把科学方法论表述出来。科学理论是客观世界规律的近似反映,只能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它,凭头脑发明的思维只不过是唯意志论者的幻想,必在实践中碰壁。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物理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懂得科学实验是什么,以致有一些从大学培养的专家落入伪科学陷阱却无法自拔。在《伪科学曝光》一书中朱光亚指出:[13]“表演、演示不能代替科学实验。”许多迷信伪气功和法论功的高学历者以“眼见是实”作为判断科学真伪的依据,就是科学方法上的无知。物理课堂教学应辅以物理演示,这是麦克斯韦创建卡文迪许实验室对学生讲物理课时所创造的,对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准确的理性认识,有极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演示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且由于时间的限制,主要用于定性的显示物理现象。而反映物质世界规律的定律、学说则必须有精确的数量关系。科学实验就是用以检验这种数量关系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大学物理实验课为学生日后进行科学实验打下基础,也是科学作风的基础训练。经过这种教育过程的合格者应该懂得:任何一种科学实验必须明确提供这个实验所用的仪器、实验原理、方法及步骤,让任何人都可以重复这个实验并测得相同的数据结果(在允许的实验误差范围内)。这种不因人而异的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是科学实验的最重要标志。 vXq2="+
>EVY,
下面就以这个原则来探讨“接地电阻”这个被工程界沿用百年之久的物理量。10多年前已有些防雷界人士发现:不同的仪器测同一建筑的接地电阻得出很不相同的测量值。2002年黑龙江省防雷中心6名负责防雷检测的技术干部用一台从日本进口的高级地阻测试仪对选定的一个建筑物地网进行28次测量,测得的读数共有14种:0.7Ω、0.8Ω、0.9Ω、1.0Ω、1.1Ω、1.2Ω、1.4Ω、1.6Ω、……20Ω、28Ω、32Ω、100Ω,最小的测得值0.7Ω与最大值100Ω相差达160倍![14]从这一实例可见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的测定即使用同一个仪器也可以测得许多千变万化差异极大的值。 y3^>a5z!x
AA&5wDMV>
但是,把各种类型、品牌的地阻测试仪交到计量局用来测标准电阻箱的电阻,则无不显示极好的重复性,仪表读数与电阻箱的示值相同,因而均可以获得合格证书。由此可见,众多防雷专家在测接地电阻时发生困惑的根本原因是:“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的定义违反科学准则,必须废弃!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所制订的防雷标准都把这个物理量的测定作为防雷安全的重要基础,许多电工与电力专业教科书还列出形形色色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供安全用电和防雷工程作理论和测量基础。气象主管机构在执行气象法时,主要的检测工作就是测接地电阻。为何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eu^B
5.用物理学分析这个问题的根源 0@B
hRf5
不少工程技术人员习惯于查手册中现成的公式进行计算和设计,不少专业教科书常列出各种接地极的接地电阻计算公式,没有说明它们的来源和证明,学生知其然而无法知其所以然,也就无法判断其科学性,沿袭既久,见怪不怪,相安无事。一旦出现灾害事故,反正有各种工程标准作靠山,只要按它的要求办,设计者不承担任任何责任。各种工程手册和专业教科书中的公式是否合乎科学,理应是基础科学工作者的职责,物理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是要了解后续专业课所彩的物理学原理、概念是否准确,而不是仅着眼于举技术应用实例。在信息社会时代,物理教学应关注与IT紧密相关的电磁场理论,接地电阻概念的违反科学,就是当今与国民经济关系极密切的最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之一。 (**k4c,
中科院资深院士毕德显为通信和雷达专业写的教科书《电磁场理认》,得到曾任老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新清华大学无线电第创建人孟昭英资深院士的审阅并作序。[15]此书第四章讲恒定电流的电场,其第6节,讲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比较,扼要地指出:这两种场的基本方程是相似的,只要把电流密度矢量J与电位移矢量D,电导率γ与介电常数ε相互置换,一个场的基本方程就变为另一个场的基本方程了。因此可以利用静电学来计算各种开头导体接地极的接地电阻的公式,并在第7节举例说明。可以说各种工程书刊出的接地电阻计算公式都起源于此。但是这些讨论接地电阻的文章均犯了一个科学方法论的大忌:忽视了他们使用的物理学定律和公式所适用的范围!毕德显在第6节之前已多处谈到恒定电场基本方程适用的范围,绝不容忽视。例如介绍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J=γ ,;
81FK
E之后就立刻指出:运流电流不服从欧姆定律,此时J的方向与运动电荷的速度方向相同。又如在载流导体的表面处,面电流密度J表≠γ 0q !
E,并强调:“在这一点上,恒定电场与静电场有根本的区别!” @hz~9AII9
)C1ihm!7\
毕的书有一个大疏忽,只举了一个极简单的深埋于地下的金属圆球电极作为计算接地电阻的例子,把均匀土壤视作遵守欧姆定律的导体,还假定电流流向无限远,这一为可以近似地认定J与E的方向处处相同,因此球电极与无限远处的电位差可借用静电场的公式。实际上,大地中的电流线与这种纯粹假想的理想化的电流分布有很大差异,因此借用静电场公式求接地极的电压的做法毫无理论根据。其次,测接地电阻时,虽则电流是从接地极通入,这个电流并不流向无限远,而是从地阻测定仪的一个电流回收钎流回电源,大地中电流线分布形状与这个钎的位置紧密相关,钎插入土壤的深浅稍有变化就会引起电流线显著变化。这可以从关屹瀛等6人的数据中察觉也来。此外测电位差的电表的另一个测量钎也是任意可变的,所以测得的电压值U很不确定,因此U/I这个比值就变化莫测了! DJ]GM|?
6.为何防雷标准要强调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 ~T'!.^/
这是以“路”的概念思考闪电规律的旧传统防雷思想的必然结果。电磁现象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用“路”的概念。从“路”的概念看,闪电现象被等效为似稳电路,闪电被视作局限于管中的水流,在云对地的高压下流入大地,大地被视作电路中遵守欧姆定律的一个电阻,可以用接地电阻R地表征,落地雷的能量只局限在电流通道管内,也就是富兰克林避雷针、引下线及接地电阻内。闪电所产生的高压等于闪电流与接地电阻的乘积IR地,能量就是I2R地。由于I非常大,常达104A以上。所以降低R地成为防雷安全的最重要措施。上述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它没有得到任何科学实验验证。中学生没有数理基础,才采用以水流作类比的方式介绍电压和电流。而自然界的电磁现象应该用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来阐释,它是得到科学实验确证的。电流的流动并不是靠什么压力从云中流向大地,而是由于电场的作用造成空气的击穿而形成电流,闪电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强弱完全决定于大气电场,而电场强度是可以用仪器测定的。此外电场的时间变化率也是电流的一部分,称之为位移电流,它与运动电荷所形成的传导电荷合在一起称之为全电流,闪电的磁场由全电流决定。在闪电过程中,电磁场发生迅速变化,闪电的能量充满整个大气的三维空间,并且向远处辐射各种频率的脉冲电磁波,因此造成IT设备的种种灾害。 1OwVb
“路”的概念不可能解释复杂的闪电现象,反而导致种种花钱买雷灾的后果。北大原物理系主任赵凯华写的电磁学教科书指出:“在各个波段里,无论实验技术和理论上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有较大的差别。……微波波段、似稳电路的成立条件彻底破坏,‘电路’的概念完全由‘电磁场’的概念所取代,处理问题必须从场的方程—麦克斯韦方程出发。”[16]物理教师必须重视在讲课中随时强调这些科学方法—注意任何科学理论、学说、定律、概念的适用范围,一旦疏忽,就必犯大错。许多教科书和教师的讲课恰恰遗漏了,以致众多经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把静电学、恒流电路的概念、定律任意运用到速变电磁现象中去。闪电是速变电磁现象,包含有从极低频一直到比微波频率高得多的频率成分。现今的IT技术所使用的频率已达到微波,而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防雷标准却仍使用“路”的概念来处理IT的防雷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的使用!不但在科学方法论上非常荒唐,而且处处与观察到的实际现象矛盾。例如,按照接地工程专家的想法,落地雷电流必从接地极进入地下深处,沿半径辐射方向均匀流向无限远。他们计算出的各种接地极公式就是立足于这个假设。实际的闪电有高频成分,而高频电流必有趋肤效应,大地若认定为导体,则雷电流就必沿地表面流动,特别是在下雷雨时刻,地面被雨水覆盖。笔者曾发表过一张美国人拍到的闪电照片,是地表面被雷电流灼裂的花纹。[17]从花纹即可以看出,雷电流不是均匀地流入土壤深处,而是不均匀地分布在地表面! 'Cq)/}0
7.防雷技术不需要“接地电阻”这个不科学的物理量 vgyv~Px]AW
取消“接地电阻”这个物理量,所有现行的各种防雷标准均无法使用,但是防雷安全却可以立足于更可信赖的科技上,并且早已为实践的历史所证明,而物理学工作者对此作出了贡献。 fRow@DI\
vIK+18v7
以往各种物理课本,凡讲到电学,为表示理论联系实际,大都要讲一下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致使人们产生一个错觉,误以为避雷针是防雷的保护神,至今各种防雷标准还顽强地抱住这个信条。但是实践早已证明:避雷针对于IT设备有极大危害!道理很清楚:现代楼房内均有IT设备。装上避雷针引雷入地,雷电流的脉训电磁场对IT设备的作用大大加强,等于是引狼入室。只举一个例子即明:1992年6月20日20时05分中国气象局气象中心大楼的避雷针引雷入地,计算机系统损坏,为此停止工作46小时,待维修完才能向全国播报气象预报。报刊称此事件为“大水冲了龙王庙。”可是至今气象防雷人员仍要求使用这样的避雷针原理来防雷! 1>"Yw|F-|3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