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信息技术 » 通信 » 正文

标准角逐十年得失 中国将如何突围5G?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5-09-10  浏览次数:1033

黄宇红说,5G的发展应该上升到更高的国家战略高度,可以用“5G+”这个概念来表达5G将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长远发展的一个核心基础使能。
  标准创新体系应平台化运作
  2014财年,华为和中兴分别在研发投入上高达400亿元和90亿元,占比达14.2%和11%,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显示,国家希望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在2025年达到1.68%。
  华为轮值主席胡厚崑告诉记者,华为全球17万多名员工中有将近一半是研发人员,从创立之初,华为就把至少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2014年报数据显示,华为年营收、利润已经追平全球电信业巨头爱立信。
  工信部部长苗圩今年5月在《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之路》一文中强调,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但问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如果无法深度融合,将不能有效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5G技术标准亟须其他行业的深度参与和协同。
  从今年开始,胡厚崑开始在多个场合呼吁:加速5G发展,需要建立正式的跨行业沟通平台,加强跨行业的对话和理解,对5G未来需求、应用场景和技术标准进行讨论。
  胡厚崑认为,通信行业内部围绕5G的技术创新进展很快,但通信行业与垂直行业之间的合作,情况并不乐观。胡厚称,虽然通信行业在5G发展中会与其他行业沟通,了解需求,但这种沟通并不活跃;而其他行业对5G技术发展现状并不了解,甚至对5G在自己领域的应用前景缺乏兴趣。
  事实上,国际通信巨头爱立信三年前就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目前,爱立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和汽车、矿山、城市管理部门等垂直行业联合创新研发的机制。与此相伴,爱立信从组织架构到研发市场战略都在发生巨变。
  中国公司也开始重视。胡厚崑呼吁,通信行业传统的“烟囱式”创新模式已无法顺应物联网潮流,适应5G平台式的技术发展要求,加大与垂直行业的合作力度,通过跨行业联合创新,让5G关键技术和标准充分反映各行业的需求。
  黄宇红告诉记者,5G创新体系需要围绕三个方面重构:其一,从单一领域的创新变为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其二,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其三,创新模式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但一位长期参与ITU标准制定会议的中国电信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尽管ITU内部也在探讨如何吸引更多其他行业的公司参与到5G标准的制定中来,但响应的公司还是太少。
  原因有二:一是垂直行业尚未意识到5G协同研发对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二是每个行业的语言不通,沟通方式不同,目前并没有一个顺畅的平台或渠道来促成深度合作。
  上述行业人士向记者打比方:“好比一个不懂英文的中国人和不懂中文的美国人需要坐在一起研究一个深奥的科学课题。”
  今年初,中国移动成立了5G联合创新中心,目的就是要在国际标准制定机构之外,搭建一个多方都能理解和互通的平台。
  现实挑战是,国际通信标准制定的游戏规则依然以传统电信运营商和大型通信设备公司来推动,新兴行业公司犹如散兵游勇,但没有强大的财力、技术实力以及参与标准制定的决心,就很难将声音反馈到主流渠道中。
  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还表示,上述所有的目标和解决方案都在以电信行业为主导力量的标准制定框架内设想。但在网络架构日益开放、扁平化的今天,其他行业的巨头也同样希望以自身为主导来设计物联网解决方案。
这就带来一些问题:如果很多非电信行业的公司在电信标准框架之外做成功了,或者形成了自己的标准,电信行业还能不能在一个统一开放的标准框架之下融入到新的产业革命之中?如果能,5G时代将百花齐放,大放异彩,如果不能,5G标准形成后的产业化之路,就要艰难得多。 
 
  来源:百度百家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2187.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标准 5G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