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食品安全 » 正文

牛毛检测瘦肉精新技术研发成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8-29  浏览次数:726
核心提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带领科研团队,在承担行业专项反刍动物-受体激动剂代谢残留规律及监测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带领科研团队,在承担行业专项“反刍动物β-受体激动剂代谢残留规律及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任务中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颜色的牛毛发作为检测靶标,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肉牛在饲养过程中是否违法使用“瘦肉精”,解决了目前反刍动物的监管基础数据缺乏的问题。

  据悉,虽然各国明确禁止β-受体激动剂(俗称“瘦肉精”)在动物生产中使用,但“瘦肉精”(例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仍有发生。在政府部门监管过程中,通常将尿液和血液样品作为监管靶标,但对于反刍动物(牛、羊)来说,尿液和血液样品不易获得。据张军民介绍,毛发更容易取样,且样品容易保存。另外,它的跟踪期非常长,能真实地反映饲喂这方面的信息。

  该研究对现有的毛发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液氮研磨提高了毛发样品取样的均一性,保证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执法部门监管“瘦肉精”在反刍动物中的非法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而以不同颜色毛发作为靶标物的研究结果也引起了反兴奋剂监管机构的关注。

  点评:

  当人类更加偏爱瘦肉时,就会有人投其所好,生产出更多的瘦肉产品。就像“瘦肉精”的发明者,怎么会想到本是为了增加禽类和肉畜的瘦肉产量的β-显效药,后来会被证明对人体有害而被禁止使用。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推广“瘦肉精”的科研人员还获得了肯定。技术是把双刃剑,这在“瘦肉精”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瘦肉精”事件表明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广受关注。而对这些前沿技术的检测,只寄希望于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

 
  来源:科学网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8397.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检测 瘦肉精 瘦肉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