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信息技术 » 互联网 » 正文

专家谈“微信十条”新规 时政界定过于宽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8-15  浏览次数:783
核心提示:在当前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逐渐沦为谣言和违法信息集散地的情况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

在当前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逐渐沦为谣言和违法信息集散地的情况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简称“微信十条”),对即时通信工具服务提供者、使用者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对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管理要求。

“微信十条”的出台是出于何种考虑?新规将对即时通讯服务提供者及用户产生何种影响?具体又该如何落实?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领。他认为,新规将在短期内增加服务提供者的工作量,甚至造成用户一定程度的流失,但从长远来看,积极作用更多;对公众账号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后续操作时分寸的把握及执行宽严程度的把握;而个人用户在新规的约束下将更加自律。但新规对时政类新闻的范围界定还太宽泛,对公众账号转载时政新闻的规定也不太合理。

网信办出台十条规定

即时通信工具在给人们带来信息传播和互动交流便利的同时,滋生的种种乱象也危害了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和公共利益。此前,央视《焦点访谈》曾专门揭穿过借微信散播的“微波炉致癌”谣言;有网络媒体归纳总结过“朋友圈九大谣言”;盛行一时的微信朋友圈集“赞”活动也备受诟病;朋友圈日前流传的“为云南地震祈福”更被质疑为借灾难营销……
 

在愈演愈烈的微信乱象前,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大力整治。今年5月底,网信办就曾与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联手,在全国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而近日,网信办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发布了包括未取得相关资质的公众号不得发布转载新闻、开设公号需审核备案、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等在内的十条规定以规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同时强调了即时通信工具管理和使用中应遵循的“七条底线”。

关于“微信十条”的出台,赵占领认为,当前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在公众服务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类型就是传谣造谣、传播虚假诈骗信息等违法行为。相较此前的相关法律规定,新规更侧重于从事前防范、事后追究两个方面对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公众号进行规范。

新规对时政新闻的范围界定过于宽泛

在“微信十条”出台的同时,网络上关于该新规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地。据记者了解,网友普遍关切三个方面:新规是否会“因噎废食”,影响网络言论自由?是否会“矫枉过正”,侵犯用户个人隐私?是否“蛇打七寸”,有效治理乱象?
 

针对此,赵占领表示,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但这个权利也有底线,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道德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新规对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行为作一些规定,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规的不合适之处在于,对时政新闻的范围界定过于宽泛,导致很难判断时政与非时政的界限在哪里。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时政类新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切公共事务相关的报道和评论,也包括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评论,范围是十分宽泛的,这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时政新闻(与政府及政治相关的)是不大一样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新规,只有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发布和转载;还有一些网站虽然是非新闻单位,但有互联网新闻牌照,虽不能发布但可以转载;但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方既不能发布也不能转载时政类新闻。在对时政类新闻范围作清楚界定的条件下,禁止公众账号的运营方发布时政类新闻,这是可以理解,毕竟时政类新闻是跟政治相关的,随意发布容易导致舆论混乱、传播舆论导向。但为何不允许公众平台转载时政新闻呢?转载有相关资质的权威媒体发布的时政消息也受限?这不太合理。
 

涉及用户隐私实名制问题。赵占领认为,按照新规,所有用户都要实名注册,把信息提供给服务商。尽管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关键在于个人信息保护能否落实到位。因缺乏相关执法机制,加之少有被处罚的案例,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规定在执行层面还并不严格。目前来看,个人信息保护还存在两个层面的风险:一是服务商违规收集、使用、转让个人信息;二是运营商技术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导致黑客或其他人进入系统,致使个人信息泄露或被盗用。但我们并不能否定实名制存在与实施的必要性,这只能说明实名制的实施还需要制度护航。

谈及治理效果,赵占领直言“会有一定成效。”他表示,实名制会对普通用户的言行有一定约束和规范作用,用户发言将更加谨慎,因为传播谣言或违法信息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对公众账号的规定比较严格,除了“七条底线”不能触碰外,还规定了备案制度,若新规执行,至少会对公众号传播行政新闻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当然,寄望于新规能完全根治公众账号的乱象,也不大现实。
 

新规落地是关键

网信办力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的规范化,社会各界也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究竟新规对即时通讯提供者、公众号、用户将产生什么影响呢?对此,赵占领称,对服务提供者而言,实名制的用户要认证,公众账号要迁移、备案、审核,因而短期内工作量会增加,甚至造成用户一定程度的流失,但不会太多。从长远来看,积极作用会更多,随着虚假信息减少,平台生态将更健康,用户也将更多。对公众账号而言,影响程度取决于后续操作时分寸及执行宽严程度的把握,若严格治理,大量公众账号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对于个人用户,在新规的约束下,用户无疑将更自律。

就在新规出台前日,微信发布消息称将再度清理公众账号;易信也已采取四方面手段进行管制,并建议建立统一监督凭条。在赵占领看来,即时通信相关企业的此类举措,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法规,另一方面,清理公众账号有利于企业自身平台的健康发展,因而动力更足。

新的法规出台了,但更重要的是其落地问题。关于“微信十条”的具体落实,赵占领提出三点:其一,企业要严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执行。其二,制度层面,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要相对缩小时政类新闻的范围,不宜太过宽泛;其三,对公众账号发布时政新闻的规定要严格落实,但对其转载行为不必过分严苛。

 
  来源:通信信息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8073.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微信 网信办 时政 监管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