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实验室动态 » 正文

又一实验室发生爆炸 你的实验室做好安全防护了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5-04-08  浏览次数:1264
核心提示:  4月5日中午,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致5人受伤,1人抢救无效死亡,爆炸原因系储气钢瓶爆炸。近
  4月5日中午,位于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致5人受伤,1人抢救无效死亡,爆炸原因系储气钢瓶爆炸。近些年来,实验室安全事件屡屡曝出,身在实验室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防护呢?
物质安全资料卡(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茀提供了在生产、经营、运输、贮存和使用化学品过程中的防护知识及发生化学品事故的急救方法。
  是一项国际标准:『ISO 11014  -Safety data sheet for chemical products』
  标准GB16483  -2000《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每种化学品的MSDS都包含16项内容。

实验室安全细则
  
  1.连线:仪器连线必须使用带有接地的三根线的护套线,不可使用普通的塑料绞线。严禁私拉乱扯。
  2.接地:仪器应有良好的接地,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及 安全系数。
  3.维修:维修仪器时必须切断电源,方可拆机修理。
  4.墙电:需要对墙电进行维修、改造时,必须由持有市供电局和劳动局核发的电工证的人员进行操作。
  5.检查:如遇线路老化或损坏应及时地更换。
  6.触电:断电或绝缘脱离-急救。
  
  上 水:水龙头或水管漏水时,应及时地修理。
  下 水:下水道排水不畅时,应及时地疏通。
  冷却水:输水管必须使用橡胶管,不得使用乳胶管;上水管与水龙头的连接处及上水管、下水管 与仪器或冷凝管的连接处必须用管箍夹紧;下水管必须插入水池的下水管中。
  纯净水: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取水时应注意及时地关闭取水开关,防止溢流。
  气体
  搬运:搬运或转动钢瓶时,不得用手执着开关阀移动。使用:按气瓶的类别选用减压器,安装时螺扣应拧紧,并检漏。
  开启钢瓶:逆时针方向为开;先开总阀,后开减压阀。
  关闭钢瓶:顺时针方向为关;先关总阀,后关减压阀。
  气嘴保护:用死扳手夹紧气嘴后再开总阀。
  安全:气瓶内的气体不可用尽
  惰性气体:应剩余0.05MPa以上压力的气体。
  可燃气体:应剩余0.2Mpa以上压力的气体。
  氢 气:应剩余2.0MPa以上压力的气体。
  存放:分类分处保管 直立放置时要稳妥;气瓶要远离热源;避免曝晒和强烈振动;一般实验室内存放气瓶量不得超过两瓶。氢气瓶和氧气瓶不能同存一处。
  气体——氧气性质及使用安全
  性质:强烈助燃烧。高温下,纯氧十分活泼;温度不变而压力增加时,可以和油类发生急剧的化学反应,并引起发热自燃,进而产生强烈爆炸。
  使用:不可将氧气瓶与油类物质混放,并绝对避免让其它 可燃性气体混入氧气瓶。
  存放:氧气瓶禁止放于阳光曝晒的地方。
  气体——氢气性质及使用安全
  性质:氢气密度小,易泄漏,扩散速度很快,易和其它气体混合。
  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爆炸极限:氢气含量爆炸下限4.1%,爆炸上限74.1%(体积比),此时极易引起自燃自爆, 燃烧速度约为2.7m/s。
  使用:提倡使用氢气发生器。在使用氢气 的地方,严禁烟火;严防泄漏;用后及时地关闭总阀。
  存放:氢气应单独存放,最好放置在室外专用的小屋内,确保安全。
  
  加热:进行蒸馏实验和消化样品时应使用加热套和封闭式电炉,不应使用明火加热。 安全使用酒精灯。
  明火: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在使用易燃气体和易燃试剂的实验室内不得使用明火。
  火情处理
  报警:119(说明火源、火情、单位名称、地理位置,或明显标志)
  措施:早发现、早处理、早报告
  灭火:学会使用灭火器(一拔、二握、三瞄、四扫) •易燃固体、易燃气体、易燃液体和带电物体着火时,可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 导线或电器着火时,应先断电,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切不 •可用泡沫灭火器,此灭火器导电。 •衣服着火时,应尽快地脱掉衣服,并用水灭火。或就地滚动,切忌外跑。
  防火:火灾不能预期、不能杜绝、只能预防备逃生四件宝(灭火器、绳、手电筒、防毒面具)
  化学药品使用
  任何的容器都必须贴上标签,注明其内容物及有效时间。
  使用低沸点有机溶剂时,一定要远离火源和热源。试剂瓶应封严,并放在阴凉处保存。
  浓酸、浓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溅到皮肤上或眼内, 应立即用流水冲洗至少15min,然后用5%NaHCO3或5%H3BO3冲洗。浓硫酸粘到皮肤时不能直接用水洗,因为会有大量的热量产生,会烧伤皮肤,应该先用硼酸,再用NaHCO3溶液处理,严重的应处理后尽快就医。
  在使用任何化学药品前,一定要熟知该化学药品之危险性。
  使用有毒有机溶剂或者腐蚀性试剂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并使用防溅面罩,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药品溢泼处理
  1.溶剂 避免点火及可引起火花之任何动作。 去最近的地方,拿喷洒吸收溶剂之干粉,将喷洒吸收剂由外而内洒在溅有溶剂处。 用铲子将吸收剂清理掉。
  2.酸和碱 去最近的地方,取中和酸(碱)剂,由外向内喷洒,用试纸测试是否还在该处。 将中和剂清理掉。用肥皂及水清理溅洒处。
  试剂
  有机试剂:使用三氯甲烷、四氯甲碳、乙醚、苯、丙酮、 己烷等低沸点有机溶剂时,一定要远离火源和热源。 装有上述试剂的试剂瓶应封严,并放在阴凉处保存。 使用有毒有机溶剂时应在通风橱内操作,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无机试剂:浓酸、浓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浓硝酸、 浓盐酸、浓硫酸、高氯酸及氨水时,应在通风橱中操作。 如上述试剂溅到皮肤上或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然后用5%NaHCO3或5%H3BO3冲洗。
  标识:自配试剂应贴标签,并注明化合物名称、浓度、配制日期,以及配制人姓名。
  试废液处置
  废弃的溶液应按有机及无机进行分类,严禁将不同 类别的液体混放在同一个瓶中。
  装有废液的容器必须具有明显的标识,标识上应注明 该废液的名称、组成、浓度、日期及该溶液废弃人的姓名。
  将装有废液的容器放在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严禁将有毒、有害、强腐蚀性试剂及液体倒水池中。
  废弃的洗液不得倒入下水道,应装入试剂瓶统一处理
  仪器使用
  1.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地阅读操作规程,经过培训方可上机操作。
  2.必须严格地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在使用仪器之前应进行预登记。
  4.完成样品测定后,应在该仪器的“使用维修登记本”上进行及时登记。
  5.在样品的测定过程中,应保持仪器、实验台面及实验室的整洁。
  6.遇到仪器发生故障,立即向管理人员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7.未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而造成仪器故障或损坏,应由该操作人员及所在班组长负责。
  8.按操作规程使用水、电。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报告,及时处理。离开实验室时应检查仪器、水、电、门、窗是否关好。
  9.不得擅自挪用与公用仪器相关的辅助设备和零、配件,以及实验室内的一切公用设施。
实验室个人防护
  头、面部防护:离开实验楼必须佩戴安全帽。 褀桛帽必须戴正、戴牢、不能晃动,要系紧下颏带,调节好后箍以防安全帽脱落。在可能发生固体或液体飞溅时,必须佩戴防护面罩。面罩能全面地包覆面部,以增强防护效果。
  眼部防护:佩戴防护眼镜镜框应有遮盖,以防溶液溅入取样时必须佩戴。 进行化验操作时。 有粉尘飞扬时。
  耳部:长期噪音需要佩戴耳塞。
  呼吸系统:氯硅烷、HCl、Cl2等取样时必须佩戴 防毒口罩。 进行化验操作时如果有有毒物质挥发时,必须佩戴防毒口罩。 防毒口罩滤芯要定期更换。选择合适的防毒口罩滤芯。有粉尘必须佩戴防尘口罩。
  手部防护:实验室配备帆布手套、防酸手套、PVC薄膜手套。 所有作业都要戴合适的手套旋转设备周围作业时则禁止戴手套作业前摘掉所有可能影响安全的首饰。
  脚部防护:工作鞋具有耐酸碱、防压伤、防穿刺功能。工作期间必须穿着工作鞋。
  急救药箱:实验室配有急救药箱。熟悉放置地点。
 
实验室应急预案
少量化学品泄漏:在处理泄露前须了解泄漏物的性质, 椀戴好呼吸、眼睛和身体部位的防护器具。 舀鱙泄漏物是易燃易爆的,在事故发生区域内严禁火种。 用容器将泄漏物尽可能回收,残余物采用化学吸收棉吸收干净。 收集的泄漏物不能随意倒入下水道或垃圾桶中,应该集中后在指定地点处理。化学品伤害:腐蚀性化学品烫、烧伤事故发生后,应迅速解脱伤者被污染衣服,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干净皮肤15分钟以上,保持创伤面的洁净以待
医务人员治疗,或用适合于消除这类化学品的特种溶液仔细洗涤烫、烧伤面。遇水能发生反应的腐蚀性毒物如,则先用干布或棉花抹去毒物,再用大量水冲洗。对眼部烫、烧伤后,立即用水洗涤眼睛15分钟以上,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化学药品(气、液、固体)引发的中毒事故发生后,将中毒者从中毒现场转移至通风清洁处,视情况采用人工呼吸、催吐等急救方法帮助中毒者清除体内毒物,等待医务人员治疗。 
 
  来源:互联网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1592.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