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材料化工 » 正文

新常态下论剑:化工发展新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12-09  浏览次数:764
核心提示: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国家和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依然错综复杂的经济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国家和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依然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行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行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然而在经济形势整体放缓的新常态下,石油和化工行业还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挖掘潜力,怎样寻找推动行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常态、新动力、新格局”石油和化工行业高峰论坛暨《中国化工报》理事会第十次年会上,围绕上述热点话题,政府官员、行业主管领导以及企业老总等参会代表集思广益,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交流。

从当前形势看,要认真研究哲学,特别是认识论,这是企业家以及高层们应该考虑的问题。现在国内宏观经济以及石油和化工行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节点,需要端正认识论。如何认识中国国情,如何认识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律,在这些问题上还存在不小的误区。例如,有的企业取得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存量后,就讲一定要建一个百年企业。有雄心壮志当然是非常好的,但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否克服,这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目前,国内石油和化工企业的情况非常复杂,既有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也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没有灵丹妙药可以统一解决各家企业的问题。针对每家企业具体的情况,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自身情况把企业当前的形势任务弄清楚、弄透彻,要将宏观和微观、全球和中国的情况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怎样避免企业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出现忙乱盲从的局面?关键一点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点还请业界企业注意。

如何解决“存量”将是“十三五”期间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化工行业面临严重的过剩,不仅化肥、烧碱、纯碱、PVC等传统行业过剩,曾经备受追捧的有机硅等新材料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剩。而化解产能过剩,最终要落在技术创新上。

多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重引进、轻吸收,重模仿、轻创新,许多关键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起全方位、高效率与客户需求紧密相连的创新组织架构,与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在产能严重过剩、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的情况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技术和效率,而不是规模和数量。

面对新常态,许多国内企业抱有焦虑心态,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跨国公司很淡定。因为这些企业拥有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太少了,整个行业处于工业技术的饥渴阶段。因此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全行业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新常态对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了强烈的倒逼机制。

当然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针对当前形势,大家不要简单地认为,只要一想创新,我们就能创新,经常有人讲两年就能够达到创新了,其实这也是不太符合实际的。为什么呢?创新是需要条件的,是需要时间的。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化工产业逐渐壮大了,不少企业有影响了,有力量了,但企业的理念还需要提升,化工企业也是如此。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是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要途径。新常态下创新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此要努力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第一,要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要努力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要与科研院校积极开展研发合作,联合进行协同创新,努力突破一批制约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推进研制行业重大装备和关键单元设备。大力发展制高点技术和高端产品,组织好国家和行业的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产业要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重点,努力争取突破一批行业发展制高点技术,形成产业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第二,要培育一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典型示范企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重点发现一批技术创新成绩突出、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营效益良好、发展后劲强劲的企业,认真总结其“调结构、转方式”的先进经验,在行业内树立一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典型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导、典型带路作用,促进企业尽快走出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困境。

这轮过剩之后,新格局就会出现,那些看起来非常强大、实际大而不强的企业可能要伤筋动骨。加快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全行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此外,创新是多方面的,行业内合理的企业分工十分必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是一个好的态势。

在“三期叠加”影响下,今年以来支撑经济增长换挡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服务业保持快于工业的速度平稳增长。2013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历史性地超过第二产业。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始终明显高于PMI。第二,消费对增长的贡献在增强。第三,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增长,尤其是铁路建设加速。第四,生产性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第五,三季度出口回暖。

从历史联系现实看,经济换挡成为必然。目前的经济增速与17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差不多,但基数不可同日而语,国内人均GDP从不到800美元增加至6700美元,增长了近8倍!因此期待2003~2007年的高增长低通胀是不现实的。现在一年的GDP增量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年的GDP总量,再期待两位数的增长也是不现实的。

目前,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经济学家认为,“三期叠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会持续3年以上。

当前企业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是资金紧张吗?其实2011年企业更觉资金紧张。目前,企业的现实困难是产能过剩。32个月工业品价格同比持续下跌,今年以来持续10个月环比下跌,就是产能过剩的反映。

产能过剩是如何形成的?金融危机前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持续的高投资是根源。依靠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对此,绿色发展的思路已然明确,必须杜绝短期思维和短期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对于新常态,我认为不必过于担忧经济增速放缓。差不多3年前,也就是2011年11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我就发表过类似观点:不要因为对短期问题的过度关注而影响长期问题的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推进结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经济增长的适度放缓为代价。但为了科学发展,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理解新常态,最重要的是对经济增长下滑保持平常心态。应当对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保持战略上的淡定、从容,更透彻地思考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当前,中国经济到了“治病”的关键时刻: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担忧比经济增长下滑更可怕。要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期增长的关系。现在是在跑马拉松,比的不是短期的爆发力,而是耐力,是协调性。

新常态下,我们要注意理解经济短期增长与长期增长的关联。短期增长依赖投资、消费、出口,短期调控要更加平稳、更有针对性、注重激发市场自身活力;而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提出的新常态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面临着不同于以往的重大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中,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APEC会议举行、G20峰会落幕……一台台大戏接连上演,这些高端会议传递出我们行业和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的大量信息。

今年我们将年会主题确定为“新常态、新动力、新格局”时期下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发展。召开以本报理事会成员为主体的石油和化工行业高峰论坛,就是要一起谈谈我们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挖掘新动力,如何开创新格局,怎样在“新常态、新动力、新格局”的新形势下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希望以此协助石油和化工企业在新常态下厘清经济态势与行业走势,深度发掘驱动行业进步的新动力,构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从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的角度看,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行业增长由高速向中速转变;二是企业的要素成本刚性上升;三是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四是科技创新将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五是政府宏观调控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加上世界经济也在深度调整,使得整体发展环境十分复杂,想重现前些年的飞速发展,恐怕不太现实。如果降到7%以下,甚至低于6%,大家也不要太惊慌失措,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进入中速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后,企业如何进一步推动产品技术、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科学发展做大做强。

当下,我们需要对面临的形势有一个正确认识,经济相对放缓的时期也是经济规律中不可缺少的,可以利用这个发展的“冬天”做好强身健体工作,把挑战化为结构调整的机遇。另外,企业发展需要有合理的产品结构,需要构建有主干、有分支的产品树。这种建立在合理主干基础上的产品树,应对不同产品景气周期的时候,能起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通过相互补充、相互借力等作用,为企业发展增添动力。

目前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化解这一难题,不然背着这样包袱前进,难度将很大。发展的问题无非是解决好存量、增量,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技的创新。只有把科技创新做好了,我们才能不是光靠市场去互相竞价、互相排挤,而是靠科技创新来打开新局面,用更好地增量来解决我们的存量问题。

另外,安全环保也是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整个行业发展就受到巨大的阻碍。最近几年,化工企业频频被推到舆情危机之中。究其背后原因,一方面民众的环境与权利意识正在迅速提升,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环保敏感期;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了公民意识觉醒的扩音器和加速器。因此,随着直接面对公众的时代到来,化工企业一方面需要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环保安全,建设美丽化工,同时也必须学会事关生存和发展的新能力——沟通。企业要让公众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企业的技术水平,尤其是安全可靠度;环保措施,尤其是“三废”处理情况;员工健康保障;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等。

最后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都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成绩所遮挡,我们还是应该站得更高,尤其是站在全局,站在全球,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更长的发展阶段来看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发展的环境,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发展的水平来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安排。

新常态下,市场需求将进入增长平缓期,行业生产进入供应宽松期,化工产品进入竞争激烈期,企业发展进入转型创新期。

今年上半年,国内炼油行业装置平均开工率仅为70%,为近年来新低;电石行业开工率约65%;聚氯乙烯行业开工率不足70%;甲醇行业开工率在60%以下。一些企业担心市场份额下降,抱有“宁失利润,不失市场”的想法,保持一定的开工率。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出于信贷、就业、资金等压力,产能过剩矛盾在短时期内难以缓解。

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必须勇于转型、善于创新。那么如何理解创新呢?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专注、满意、改进。所谓专注,就是要下功夫将一个产品做到最优最好;所谓满意,不是让自己满意,而是让客户满意,企业卖的不光是产品,还要有服务,这是一种模式创新;所谓改进,创新不仅仅是无中生有,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地完善。企业应该不断地完善自身,从而逐渐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针对未来市场发展机遇与趋势,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代煤化工。“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工艺技术的突破和示范工程的重大进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代煤化工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我国石油化工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最具竞争优势的增长点。

二是页岩气、页岩油。美国页岩气的突破将极大改变世界天然气供应格局。据估计全球天然气技术可采资源量870万亿立方米,其中非常规天然气380万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44%。2011年,世界页岩气产量为2320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产量的6.9%。2011~2030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1.7%。非常规天然气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将从14%提高到24%,增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增量的一半。

自2006年开始,美国页岩气行业进入大发展阶段。2012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到2883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产量8365亿立方米的34.5%。根据美国能源署预测,2011~2040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将增长到928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左右。其中,页岩气产量将达到4680亿立方米,年均增长2.6%,占总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0%。预计美国将在2016年成为LNG净出口国,2018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页岩气的发现势必对化工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是国际竞争。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会给行业带来较大影响。比如,巴拿马运河扩宽。2015年中期,巴拿马运河扩宽工程即将完成。届时,从美国到中国的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VLGC)的运输时间将从45天缩短到25天,相应的运费也将从150~200美元/吨下降至70~120美元/吨,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强美国东海岸及墨西哥湾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甚至将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再如,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自2009年终止后,今年再度重启,并被列为优先谈判项目。如果自贸协议生效,海合会提出石化产品零关税的要求得以落实,将进一步冲击国内石化产业,并加大国内石化产能过剩压力。

四是信息技术突破。最近中央领导对信息技术的批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革命性的,抓住和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要用好领军人才,制定特殊政策,发挥制度优势,把准方向,重点突破,加快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如传统工业如何提升、如何创新、如何融合,信息化的标准,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都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最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完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这“四化”仍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动力。此外,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且这些改革措施已经发挥积极效果,改革开放和创新将继续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受产能过剩影响,基础原材料行业、大宗同质化产品的市场压力巨大,加上中东地区、美国新能源及国内煤化工等对市场冲击,将影响石化产业的效益。同时,国家会继续加快对过剩行业的倒逼机制的建立,不会出台较强宏观刺激政策。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石化产业发展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行业经济运行压力较大。

 
  来源:中化新闻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0286.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化工 十二五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